獎學金讓學生更加急于發表學術論文?
某朋友寫了一篇論文,希望我能夠幫修改一下。仔細看了文章的結果,感覺很是不錯,如果補充一些材料,再加強一點討論與分析,應該可以發表在某些專業優秀期刊上。于是,我提出了一些簡單的建議,讓他翻譯成英文論文,再把某些弱項進行補強,之后再幫他好好修改。很快,收到了他的郵件,有些讓人沮喪。他說,現在著急把論文投出去,因為明年研究生評獎學金以及各種榮譽都需要。并說,如果將來再做出好的結果了,再發表好的論文。
現在有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學生、老師有些“急功近利”。然而,到底是什么讓他們急功近利呢?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。很多時候,“利”也就那么多,如果錯過了,以后可能就再也沒有了。也因此,在“利”面前,大家都認為如果不迅速抓住,過了這村,就沒有這店。對于研究生評選獎學金也是這樣。
評選過程中,往往都要求學習成績、發表論文、申請專利等數據作為支撐。如果在同等條件下,多兩篇發表的論文,多兩個發明專利,還是要占有很多優勢的。正由于上面這些世俗的“觀點”,我也沒有對他說No。的確,他寫的論文,他有選擇往什么期刊發表的權利。而且,論文如果能夠被順利接受并發表,能夠給學生建立更大的信心,獲得獎學金以及各種榮譽又能夠間接地提高他們的科研興趣。什么東西,只有興趣多了,將來的道路會開闊很多。當然,我還是要分析一下這個樣做的得失。
(1)有一個好的想法,并按照這個想法做出了結果。匆匆忙忙就把結果發表到一些普通雜志,若干年后,這篇論文可能被歸類到“垃圾論文”之中。沒有人看,也沒有人引用。他的用途就在評選獎學金之后結束了。相反,如果經過深入分析,把結果中的方方面面都討論了,發表到專業主流期刊上,多年以后,還可能把這文章列出來,當成自己的“貢獻”。
所以,這是一個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關系,必須做權衡。
(2)通常情況下,一個好的想法只能夠寫一篇好的論文,以后的論文大多為這篇論文的補充。如果把好的結果匆匆忙忙馬虎發表了,后續的工作也就可能難以發表到更好的期刊了。的確,第一手數據才是最值錢的。
第一篇論文猶如地基,地基越好,后面的工程越“好辦”。
(3)一篇好的論文,博士畢業以后,可能能夠申請到一個好的基金項目,也可能申請到國外的博士后崗位,甚至將來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。然而,一篇不起眼的論文,除了數量上多一個“1”之外,很難起到實質性幫助。當然,對于碩士生申請國外博士生獎學金還能起到一點點作用。
很顯然,相對于前者,現在的獎學金都只是小的數目。
(4)發表一篇一般的論文,導師對的你的看法很難得到質的變化,通常情況下都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然而,發表一篇好的學術論文,會引來導師的重視,很可能因為它而讓你在他心中的地位顯著提高。
這可能就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。